中国设备管理协会

浅析如何加强机电设备管理与维护技术

  1 提高管理者素质, 加强机电设备管理
  机电管理管理者如同战场中的指挥官, 应树立超前的思维观念以及创新思维, 把握工作的主动权。要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 用新的思维观念去观察本企业机电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敢于突破旧框框, 在批判中继承, 在继承中创新, 在创新中发展。要转变观念, 只有转变观念, 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 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才能走出一条向机电管理要效益的路子。要深入一线, 深入现场, 掌握工作的真实情况和第一手资料, 善于发现和把握问题的关键和发展趋向, 抓准工作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其次, 要抓好机电设备的现场管理。发挥机电生产和管理的双重职能, 配合企管、安监部门切实做好检查和考核工作。要健全机电设备管理办法与考核办法, 制定机电经营管理标准化检查评分办法, 严格干部跟班上岗制、设备维修制, 使现场管理有章可循。同时, 要严格监督检查考核, 各生产职能科室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管理职能, 坚持一个标准一把尺子, 严把检验考核关。全方位完善全员包机制。再次, 为搞好机电设备的管理, 管理者应该敢于大胆革新, 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各类设备其原始的设计都是在针对普遍性的
  基础上设计的。而具体到实际的生产工作现场, 就设备而言, 具有特殊性的需求。管理者应鼓励机电设备技术人员根据生产实际, 结合维修、维护中存在的问题, 对设备进行合理的技术改造, 使其为我所用, 更好地发挥设备的效能。
  2 加强操作人员技能培训, 提高操作人员的工作责任感
  2.1 加强操作人员的技能培训。使其要懂得机电设备的结构组成、原理、性能、掌握操作技巧,掌握机电设备的故障快速诊断和维修能力。操作人员良好的技术水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机电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避免因人为因素造成机电设备的损坏,缩短了机电设备的维修时间和维修周期,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2.2 要加强对操作人员的素质教育和培训,提高操作人员的工作责任感。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提高操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最终达到提高机电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目的。
  3 建立良好的点检制度
  设备检测和维修一直是企业生产的重要保障。检修、维护、保养成为机电设备良好运行的前提。
  3.1 设备点检的确定原则
  3.1.1 确定设备点检的范围:包括通风、排水、提升、供电等各机电系统和设备。
  3.1.2 确定点检单元:a.按系统确定点检单元。b.形不成系统的按单台设备进行点检。
  3.1.3 确定点检阶段:包括设备的全过程管理,重点是使用阶段的管理。
  3.1.4 确定点检单位和责任人: 包括岗位工、维修工、专职检查员、专业管理人员、专职检测机构。
  3.2 点检方法和程序
  3.2.1根据不同设备的特点和状况,制定所辖设备和系统的点检方法, 要明确点检部位、点检内容、点检方法、实施人和考核人;管理人员、维修工和岗位工的点检重点应有所侧重。
  3.2.2 设备点检和检查手段:a. 一般性检查:设备点检和检查是通过人的五感(问诊、目视、嗅诊、听声、手触)或使用检查仪器来判断设备运行中发生的异常现象,以使故障能够快速判断,并采取相应措施。问---向操作人员询问故障发生经过,弄清是突发的、渐发的或维修后发生的,及以前的处理方法。看---观察设备运行中各个部位点的变化情况。嗅---嗅现场气味,如油焦味、绝缘老化味
  等。听---听各种机电传动的不正常声响和产生部位。摸---摸设备的温度及振动等是否正常。b.日历化检查:按日历化检查计划,对设备确定的部位进行拆检和修理,保证设备正常运转。c.采用专用
  的检测仪器进行检查:采用专用的检测仪器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测、诊断,来判断设备性能的优劣,以提早发现问题,采用相应措施。
  3.2.3 点检工作程序:设备点检制要结合现场实现情况, 按照以岗位工和维修工点检为基础, 机电专业管理人员以指导和服务为主的工作原则进行。
  4 落实包机制, 实行奖惩制度
  4.1 落实包机到人的制度
  包机制就是指生产工人对机器设备包使用、包维护、包寿命的一项责任制度。具体做法是:各单位根据所管属设备的特点,确定每台设备的包机责任人(个人或班组),包机设备区域设置原则:包机人技能水平、设备特性、设备所处工艺环节位置、便于日常巡检。制度主要内容包括:
  4.1.1 包机人对分管的设备必须经常定期检查,了解设备的运转和润滑情况,及时排除隐患,并详细记录检修情况。
  4.1.2 包机执行检修人员和运转人员联合包机,各自按分工范围进行工作,共同对分管设备的完好率、事故率、检修率负责,运行人员在业务上受检修人员指导。
  4.1.3 包机人对自己看管的设备要精心维护、保养, 并随时向检修工反映设备的情况。
  4.1.4 包机人对设备存在的问题及时处理,处理不了的向分管领导报告,并储备一部分常用的材料和备件。
  4.1.5 包机人对违反规程的操作者有权制止,当设备有问题继续运转将会出现重大事故时,有权报告调度后停止运行。
  4.1.6 各包机人每月的奖金,与其所管辖设备的完好状态、使用率、事故率挂勾。
  4.2 设备事故处理与追查
  凡因检查、检修、维护、保养和操作等原因造成机电设备损坏,或设备直接经济损失1000 元以上者, 定为机电事故, 要进行追查落实责任人和制定整改防范措施。
  4.2.1 事故责任划分原则:a. 凡属于设备外部能够发现的隐患部位、而未检查、未发现或未反映、未处理,最终发生事故的,由使用单位承担主要责任。b.已发现设备隐患并及时向维修单位反映,但维修单位未及时采取任何防范措施或措施不力,未彻底消除设备隐患而造成事故的由维修单位主要承担责任。c.因设备内部隐患导致的事故由维修单位承担主要责任。d.因设备检修质量原因,在设备质量考察期内(大修3 个月,中修2 个月,小修1个月)的由设备维修单位承担主要责任,在质量考察期以外的按其他条款执行。e.因设备维护、保养、
  润滑工作跟不上导致的责任事故,由承担设备维护保养、润滑工作的单位或个人承担。f.若属于材料备件质量原因造成事故,由安检会同有关部门鉴定确定等等。
  4.2.2 事故抢修与处理:a.事故发生后,设备使用、维护等相关单位应立即到事故现场,了解情况并参与事故处理和过程监督,为正确采取措施和划分责任提供依据。b.事故发生后,主要责任单位负责起草事故报告,在48h 内交安检和分管厂领导各一份,报告内容有事故经过、原因分析、落实责任、和防范措施。c.责任单位交上报告后,属于一般事故由安检会同有关单位进行事故分析处理, 重大事故,由分管厂领导召开事故分析会研究处理。
  4.3 建立激励机制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 人们的思维发生了质的变化,过去盲干、蛮干、干好干坏一个样、多干少干一个样的模式已不复存在。活跃的竞争、奖励机制涉及到每一位职工利益。从管理层到一线工人都有各自的激励约束机制。对于一些新设备,质量、性能是一方面,使用、维修、保养也是一方面。因此要培养一些懂技术、会操作维修人员用科学的手段来加强设备的使用和管理。同时合理规范的激励机制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使得企业能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前进。

[字体:    ]